當斑駁的磚瓦間流淌著時光的絮語,當雕花門楣在暮色里低吟著遠行的歌謠,泉州的刺桐僑厝化成了無數游子魂牽夢縈的鄉愁記憶。由泉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主辦,泉州市城市建設發展中心、泉州晚報社全媒體運營中心承辦的“刺桐僑厝 時光記憶”短視頻創作大賽落下帷幕。
這場歷時三個月的文化盛事,以鏡頭為媒,在微信視頻號、抖音號、小紅書等多個平臺共吸引了超120萬+的話題流量,深度挖掘泉州僑厝的文化基因,生動詮釋了“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的獨特魅力。活動共收集了200余部作品參賽,最終25部佳作脫穎而出,展現出新時代背景下僑鄉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融媒體記者 洪嶸 王瑋蓉
以光影為筆
書寫僑厝芳華
本次大賽以“刺桐僑厝 時光記憶”為主題,面向攝影及短視頻創作者、愛好者征集作品。參賽者需以泉州僑厝為核心元素,通過建筑風貌、歷史故事、人文風情等多維度視角,創作3分鐘以內的短視頻。作品要求緊扣主題,內容積極向上,兼具藝術性與紀實性。
大賽設置豐厚獎勵(稅前),一等獎2名(各5000元)、二等獎5名(各3000元)、三等獎8名(各2000元)、優秀獎10名(各1000元),總計超5萬元獎金。評選采用“專家評審70%+網絡點贊30%”的綜合機制,專家主要由市住建局、泉州晚報社、泉州市青年攝影家協會、省電視臺、影視傳媒機構等代表組成,確保了評審的專業性與大眾審美的平衡。活動期間,泉州通客戶端特別開設點贊通道,吸引數萬人次網友參與互動。
激活僑厝生命力
架設文化交流橋梁
守護歷史文脈,留住鄉愁記憶。泉州作為全國著名僑鄉,擁有682處首批華僑建筑,這些承載著百年記憶的古厝是海外游子與故土的情感紐帶。大賽通過鏡頭語言記錄僑厝的磚瓦紋理、建筑智慧與人文故事,推動社會各界關注古厝保護。正如一位參賽者所言:“每幀畫面都是破譯閩南建筑基因的密碼。”通過數字化保存與傳播,僑厝得以跨越時空界限,成為永恒的文化記憶載體。
當前,泉州正全力推進“刺桐僑厝”保護利用三年專項行動,并頒布全國首部《泉州市華僑歷史遺存保護條例》。大賽作為文化賦能的重要實踐,通過挖掘僑厝背后的歷史故事與建筑特色,為世界遺產保護提供鮮活案例。例如,傅宅、余慶樓等古厝的修繕過程被鏡頭記錄,展現了“修舊如舊”的匠心精神。
大賽涌現出方言短片、AI剪輯等多元創作形式,打破傳統敘事框架。海外僑胞通過作品重溫祖輩奮斗足跡,新生代創作者則以VR技術重現古厝營造技藝,形成跨時代的文化對話。菲律賓僑商李女士觀看作品后感慨:“這些影像讓海外游子看得見根、記得住鄉愁,更激發了我們參與家鄉建設的熱情。”
匯聚全民關注
多元視角詮釋僑厝之美
此次大賽的創作群體覆蓋廣泛,吸引許多專業影視團隊、高校師生、民間攝影愛好者及海外華人共同參與。既有95后非遺傳承人運用剪瓷雕技藝拍攝創意短片,也有華僑子女通過孩童視角展現僑厝四季變遷。泉州本地居民王先生表示:“以前只覺老宅破舊,拍攝過程中才真正理解其中的文化價值。”
作品質量亮點紛呈,最終入圍的25部作品在故事性、技術性與情感表達上均屬上乘。有的采用延時攝影記錄古厝光影流轉,展現時光沉淀之美;有的通過老照片與書信,講述僑批的感人故事;有的用航拍視角呈現古村修繕后的文旅新貌,獲網友頻頻點贊。
這些作品平均時長3分鐘左右,卻完整呈現了選題策劃、腳本設計、鏡頭運鏡等專業要素,充分體現創作者對僑厝文化的深刻理解。
僑厝煥新生
從歷史建筑到文化IP
目前,已有近百家僑厝轉型為文化空間:鯉城西街,洲紫新筑煥新“1915藝術空間”;洛陽橋頭,百年余慶樓變身城市會客廳。這些活化案例印證了僑厝“煥新生”。泉州市住建局負責人表示:“保護不是封存,而是讓古厝在新時代‘活起來’。”
未來,泉州將持續深化“刺桐僑厝”品牌建設。紅磚古厝筑鄉愁,海絲僑韻傳四海,這場由短視頻點燃的文化IP匯成燎原之火,正在將泉州推向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最前沿。
“刺桐僑厝 時光記憶”短視頻創作大賽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實踐。它讓沉睡的古厝“開口說話”,讓散落的鄉愁重新凝聚,為海外華人構建起跨越山海的“精神家園”。當數字技術與文化遺產相遇,泉州正以創新姿態書寫著“世遺之城”的嶄新故事。
相關鏈接
“刺桐僑厝 時光記憶”短視頻創作大賽獲獎作品
一等獎(2名)
1.《盼歸》
作者:賴文藝
單位:晉江市深滬鎮坑邊村僑史館
2.《屋脊上的家書》
作者:曾怡
單位:華僑大學/泉州大眾古建筑設計有限公司/泉州請茶時間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二等獎(5名)
1.《番仔樓VS紅磚厝:賽博閩南選美實錄》
作者:黃康源、張超、陳少敏、林江鋒、林佳穎
單位:泉州僑鄉文體產業開發有限公司
2.《守厝人》
作者:陳錦鵬 單位:泉州師范學院
3.《探大錢 起大厝!上個世紀橋南第一豪宅,驚艷時光的百年僑厝》
作者:陳雪華
單位:泉州市洞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4.《行走的古厝》
作者:柯龍俊
單位:泉州市微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5.《光陰里的南洋故事》
作者:陳佳錦
單位:鷹眼影視文化傳媒(泉州)有限公司
三等獎(8名)
1.《歸來官橋》
作者:高欣萍
單位:福建省極智創想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2.《老厝煥新記》
作者:柯涵琦、周海燕、許香云
指導老師:郭強 單位:仰恩大學
3.《古厝群中未完成的“混血建筑”》
作者:陳曉敏
指導老師:賴世賢 單位:華僑大學
4.《快門里的僑厝》
作者:施曉誠、潘燕婷、傅培玲、魏挺孝
單位:泉州麗風廣告有限公司
5.《歸厝》
作者:鄭琦煜、鄭詩健、張鈺瑩、林靜、彭樂怡
指導老師:李琦 單位:仰恩大學電視臺
6.《柴塔九十九間》
作者:蔡育林 單位:自媒體
7.《紅磚古厝:時光深處的歷史凝眸》
作者:陳靜怡、陳煒琳
指導老師:陳勝華 單位:仰恩大學
8.《古厝僑音》
作者:陳溫霖
單位:泉州鴻官通信工程有限公司
優秀獎(10名)
1.《大錦水博物館》
作者:郭煒烽、顏水民
單位:自媒體
2.《刺桐僑厝 時光記憶》
作者:陳銘煒 單位:自媒體
3.《時空信箋》
作者:洪春緣、陳靜茹、楊詩梅
單位:仰恩大學
4.《刺桐僑厝 僑鄉峰崎》
作者:何云峰 單位:自媒體
5.《古厝探訪余慶樓》
作者:丁平
單位:神際古建筑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6.《紅磚僑韻——端園中的僑厝心聲》
作者:佘典霖 單位:福建理工大學
7.《僑厝》
作者:程明勇
單位:漳州市龍海區海澄鎮程明勇策劃服務部
8.《紅厝箋》
作者:劉嘉鴻、林俊偉、黃勇偉、柯園園、葉鈴、林慧婷、黃麒卉
指導老師:朱婷、張瀟 單位:仰恩大學
9.《歸僑往事——泉州僑批館的故事》
作者:吳愛敏 單位:自媒體
10.《洲紫新筑》
作者:陳云虹
單位:泉州市三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刺桐僑厝 時光印記”短視頻創作大賽優秀組織單位
1.華僑大學建筑學院
2.泉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
3.仰恩大學人文學院
4.泉州職業技術大學藝術傳媒學院
5.華光電影產業學院
6.泉州市攝影家協會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