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地處晉江上游,是源頭所在,保護生態環境,確保一泉清水永續長流,事關全市幾百萬人的飲水安全。安溪也是鐵觀音的故鄉,80%的安溪人以茶為生,茶產業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息息相關。做好安溪的生態保護工作,意義非凡,責任重大。為此,安溪縣人民檢察院積極探索將“兩懲三修四防”的“法治元素”注入安溪生態環境保護中,助推“大美安溪”生態文明建設。
□本報記者 黃雅珊 通訊員 黃志波
“兩懲” 打擊破壞生態資源犯罪
所謂“兩懲”,即嚴懲破壞野生動植物犯罪和嚴懲生態領域職務犯罪。近年來,安溪縣檢察院將生態領域的司法保護擺在突出地位,該院對這個領域的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等進行科學的推斷和預測,完善司法對策。自2012年開始,連續3年開展打擊破壞野生刺桫欏、紅豆杉等專項行動,有效保護了物種多樣性。
此外,該院通過深挖破壞生態犯罪背后的職務犯罪,嚴厲打擊“保護傘”,2011年至2014年,先后查處國土資源局、林業局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案件6件6人。如2011年,安溪縣委、縣政府決定石材行業全面退出,但部分石材加工企業與土地所工作人員內外勾結,煽動群眾信訪。該院及時介入展開調查,迅速突破了龍門鎮國土所原所長陳某清、副所長陳某源受賄、玩忽職守的大案,及時消除部分石材企業主的僥幸心理,710家石材企業全面關停。
“三修” 恢復受損生態
“三修”包括開展“補植復綠”,修復涉林犯罪的山林損害;推行“檢察官林”,修復茶園開發造成的山林破壞;跟進“花崗巖礦區治理工程”,修復礦區水土流失。
安溪縣檢察院在辦理涉林犯罪案件過程中,從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著力探索懲治和補植復綠相結合的工作方式,一是督促失火燒山,盜、濫伐林木等毀林的犯罪嫌疑人簽訂“補植復綠”協議,二是大力推行“補植復綠”等非羈押刑罰。2011年以來,共補植復綠山林面積3768.1畝。
早期,安溪縣部分山區因毀林種茶、無序開發花崗巖,造成山林毀壞、礦區崩崗。針對這些情況,該院立足檢察職能,在感德鎮栽種10余畝的“檢察官林”,探索集法制宣傳教育、示范帶頭植樹造林、依法打擊毀壞林木為一體的可復制綜合治理模式,并積極開展了礦區工程招投標、資金管理、征地拆遷補償的監督,使得龍門、官橋片區新增耕地、林地2451畝。
“四防” 提升全民預防意識
“四防”機制則從巡回開庭以案施教定向預防、創建教育基地實現輻射預防、豐富宣傳方式倡導全民預防和完善巡查機制強化監管預防四方面展開。
針對安溪縣地域點多線長的特點,該院積極聯系行政機關開展生態保護普法宣傳活動,在福田鄉、虎邱鎮和龍門鎮等多地建立各具特色的生態損害預防教育基地,還利用微博、微信等媒體平臺,發布生態法律法規、生態執法工作動態、生態處罰案件,在全縣營造保護“人人參與環保”的全民預防氛圍。
近年來,該院與縣法院溝通,利用巡回法庭的方式,進鄉入村到案發地開庭審理破壞生態環境源案件,通過組織群眾旁聽庭審的方式,以案施教,達到“辦理一案,教育一片”的定向預防效果。此外,該院針對行政機關重打擊、輕預防的問題,依據不同行政機關的執法模式,制定《生態環境巡查制度》,有效監督行政機關依法加強生態管護巡查,強化生態損害的監管預防。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