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走訪發現,我市越來越多養殖戶走上了林下養殖、生態循環的發展新路,不但提高養殖產品的肉質,同時節省飼料,減少疫病發生,并以排泄物滋養林地土壤,實現了林木與養殖的雙贏,叩開了致富之門。 □泉州網-泉州晚報記者 黃文珍
雞鴨林下跑 果實樹上掛
驅車前往洛江區雙陽鎮,沿著鋪就一新的齊整水泥路行至雙陽山腰處,一場春雨剛過,空氣濕潤而清新,漫山遍野的林木與果樹更顯得蓊郁而蒼翠。定睛細看,林木之下,一群鳳冠黑頭的烏鳳雞在草地上奔跑覓食。
“我們承包了800畝山坡地,目前引進了金湖烏鳳雞、從江小香豬、南江黃羊、白番鴨等品類,劃分出不同區域全部采用山林放養的養殖方式。”大陽生態農場負責人陳培霞告訴記者,原先這片林地種植龍眼樹、枇杷樹等果木,因為市場行情不好,果園漸漸被廢棄了,任憑花開花落,成熟的果實無人采摘。
眼見原生態、無污染的森林與果園就這么“荒”著,陳培霞覺得甚是可惜。農民出身的她自小見慣了村中雞鴨成群在野地里放養覓食的場景,與圈養的雞相比,放養雞的肉質結實、味道鮮美。于是承包山地,開發林下養殖的想法就此萌生。
一年多前,陳培霞的兒子跑到廣西考察,從江香豬、巴馬香豬、黃江香豬等多個香豬品種,幾經試養與篩選,最終確定放養從江香豬。“其他禽畜養殖品種也是經過幾輪篩選確定下來,比如烏鳳雞體質好,不容易生病,不需要吃抗生素,肉質更好。購買了一批禽畜苗后,后代的繁衍都在現有的基礎上完成。”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升,對食品品質的要求也提高。”泉州西疇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朱周能告訴記者,要養出高品質的禽畜,對品種、養殖時間、食料、環境等都有嚴格要求。比如,雞要養殖6個月以上;豬要養殖10個月以上。同時,養殖密度要控制,一畝地放養的雞在60只左右。
每天清晨,雞鴨豬羊牛從各自的磚房瓦舍中蜂擁而出,在山坡地或水塘里開始一天尋蟲吃草的放養生活。“除了自己在山坡上覓食之外,喂養的主要食料為麥皮、玉米粉等。”
與此同時,原先廢棄的枇杷、龍眼園,現在也開始逐步管理。“去年就有人上山來游玩采摘了。”陳培霞指著一片十多畝的草地告訴記者,受到自主采摘游的啟發,今年準備在這片空地上種植百香果、釋迦、梨等果樹,逐漸形成林下跑禽畜、樹上結果實的格局,吸引更多游客周末上山,既可以享受自主采摘游的樂趣,同時還能現場購買放養的雞鴨豬牛羊。
生物發酵床 豬糞變成寶
朱周能笑言,讓這些雞鴨豬羊吃得好,睡得香,還可以四處奔跑晃蕩,做一群快樂的動物,最終才能化成人們嘴里快樂的食物。一般情況下,豬舍給人的印象是污水橫流、蚊蠅亂飛、臭氣熏天,而如今,這群香豬睡上了生物發酵床。“這一方法既能養好豬,又做到零排放、環境零污染。”朱周能認為。
順著雙陽山繼續向上攀登,在一平地處,一間磚房瓦舍映入眼簾。“這里就是小香豬的住所了。”陳培霞告訴記者,通過大豬繁衍小豬的方式,如今農場里養殖的小香豬已有200頭左右。
“過去清理豬舍最令人頭疼的就是每天總有大量的豬糞和豬尿,不僅豬圈味道不好聞,還到處濕漉漉的。”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現在讓香豬們睡上生物發酵床,這一問題終于徹底解決了。生物發酵床是按一定比例混合鋸木屑、谷皮、稻殼或農副產品秸稈粉作為豬舍的墊料,并將菌種接種于墊料上。“生豬產生的廢棄物全部排在墊料上,每隔幾天工作人員只要翻動一次,墊料便能高效降解豬糞,抑制病原微生物,養豬也就能做到無臭、無蠅、零排放了。”
據介紹,一般而言,生物發酵床使用年限為2至3年,在這之間,當豬舍墊料減少時,根據需要添加新墊料即可,使用期限過后,這些與豬糞尿充分混合的墊料,就可以作為生物基質出售,用于花卉、蔬菜和林業育苗種植,實現墊料成本的回收。
“不僅解決了豬舍污染環境的后顧之憂,同時還凸顯了經濟利益,可謂一箭雙雕。”陳培霞稱,這些放養的小香豬肉生長周期在一年以上,因為肉質結實,味道甜美,一斤能賣到50元,市場銷路還不錯。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