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位院士攜前沿技術“牽手”泉州企業,24項專利技術成功落地轉化,獲批省級科技重大專項。自去年10月啟動產學研合作試點以來,泉州市科協搭建“需求導向、平臺支撐、機制創新、智力賦能”的創新體系,破解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堵點,初步形成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泉州經驗”。
平臺筑基 構建成果轉化“高速通道”
在泉州市科協產學研合作工作專班推動下,經過發動申報、評估篩選,泉州搭建了7個產學研平臺(以下簡稱“平臺”)。這些平臺不僅是“橋梁”,更成為企業創新的“港灣”,通過資源導入、政策扶持、資金補助,持續打通科技成果與產業需求的“雙向通道”。
啟動試點后,平臺推動24項專利技術在13家企業實現產業化,25個項目進入深度對接。其中,南安市“紡織印染廢水近零排放技術”項目獲批省級科技重大專項。
2025年一季度,平臺累計走訪企業481家,深度對接服務企業98家,精準挖掘技術需求52項,組織行業性團體標準制定1項,舉辦12場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領域技術推介活動。
平臺探索試點經驗,以“研發—應用—改進”循環機制,推動解決1項產業共性難題,形成可復制推廣的產業升級經驗。通過調研收集企業技術瓶頸和技術需求,助力晉江經濟開發區形成覆蓋100余家規上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并探索構建“高校專利開發許可+產業需求精準對接”模式,引入外地高校3件專利落地泉州企業實施轉化,實現“外地智力本地開花”。
智力賦能 院士專家成創新“最強大腦”
今年3月,一場跨越多個地市的“院士尋訪行動”拉開帷幕。市科協主席帶隊拜訪了郭光燦、劉文清、俞漢青、朱美芳、姚建年、付賢智、鄭蘭蓀、張久俊、孫世剛、林圣彩、謝聯輝等11位院士。隨行的5家企業代表,與院士們現場對接9項技術需求。
鄭蘭蓀院士在石油化工領域與泉州相關企業對接;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通信技術應用領域,與泉州對講機產業開展合作;俞漢青院士團隊將與華凈創新科技、南安華南師大綠色低碳研究院合作推動紫外LED光源應用、推動染整污水處理產業化;朱美芳院士聯合特步集團研發綠色環保鞋材及抗菌抗病毒面料;劉文清院士與九牧集團合作開發陶瓷工業廢水處理、衛浴環境監測等技術……
院士資源不僅帶來技術突破,更催生出更多合作愿景:郭光燦院士支持泉州市科技館建設量子科普展廳;俞漢青院士團隊擬與本地研究院共建特級人才創新實驗室;劉文清院士推動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活動來泉州舉辦,將為泉州產業升級帶來“頂層設計”紅利。院士們還圍繞人才培養、創新平臺建設、校地協同等提出建議,為泉州科技經濟融合“把脈開方”。
未來展望 打造產學研融合“泉州樣板”
站在試點啟動半年的節點,泉州正謀劃更宏大的創新圖景。泉州市科協將落實“六個一”院士專家聯系服務機制,持續開展“院士專家泉州行”;今年將承辦第二十五屆省科協年會、第二屆海峽兩岸工程師論壇,持續導入高端智力;計劃開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活動,邀請院士為全市中小學生開展科普講座,為全市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五大行動計劃蓄力賦能。
泉州市科協還探索打造“走近院士”活動品牌,邀請院士或其團隊成員舉辦前沿科技講座,搭建“科協發布”平臺,展示院士與泉州企業合作的成功案例及科技成果,激發創新活力。深化試點工作,聚焦技術推介、項目路演、學術交流、人才引育等重點,加速構建“需求牽引—平臺支撐—智力賦能—產業創新”良性循環,全力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泉州樣板”,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泉州篇章貢獻科協力量。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